发布时间:2025-10-15 17:01:37    次浏览
(原标题:明年年底跑个上海滨江马拉松不是梦!)东方网记者成昭远报道,10月20日,首届社区体育(上海)论坛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作为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十大主题活动之一,社区体育论坛吸引了数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主题“变革中的社区体育组织发展与建设”,专家学者们纷纷建言献策。来自日本与德国的两位专家向现场听众分享了日本跟德国两国社区俱乐部的建设与管理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在发言在论坛上,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关于做了“社区主动健康计划,助推健康上海建设”的报告。赵光圣首先介绍了上海群众体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截至2015年,上海已拥有社区健身苑点990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个,社区公共运动场390处,百姓健身房125个,百姓健身步道317条,百姓游泳池37个。上海努力的目标是:到2020年,新建市民功能运动场150个,新建市民足球场100个,市民健身步道300公里,市民自行车绿道610公里,40%的街道建有多功能、综合性的市民健身中心。在上海跑马拉松 资料图值得期待的是,到2017年年底,上海将基本实现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滨江岸线贯通开放,跑个滨江马拉松不是梦。到2020年,上海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61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5平方米。上海将逐步形成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开展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后,上海开展了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工作,社区体育俱乐部顺势应运而生。全新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在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回应了市民百姓体育健身的实际需求。社区体育活动在上海开展的有声有色。据统计,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从4月23日开赛至今,已经举行各类市民体育赛事1.2万个,参与人数达到150万人,社区级赛事占到进2/3。今年截止6月29日,市民运动会社区板块(社区运动汇)各类比赛共计4233场,参与人次238万人次,涉及66项体育项目,其中乒乓球(448场,112952人次)、路跑(390场,566380人次)、广播操(311场、328428人次)、飞镖(416场,223819人次)、篮球(275场,201193人次)、社区九子(274场,267341人次)成为了最受社区居民欢迎的体育项目。社区体育配送服务采用“你点我送”的供给机制,今年截止到6月底,社区技能培训配送数量1274场,包括体育舞蹈、柔力球、彩巾操、木兰扇、篮球、太极拳、乒乓球等项目,参与培训37466次,配送健身科普讲座59场,受众3379人次,配送服务场次和受益群众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在论坛上,赵光圣副局长对外透露,上海将在2016-2020年,实施“社区主动健康计划。”该计划以“人人健康,人人幸福”为目标,让居民主动获得持续的健康能力、拥有健康的生活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上海将建立社区体医结合的工作模式,一是推广“体卫结合”社区体质测试站。例如徐汇区康健社区居民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到两张“处方”,一张是“医药处方”,另一张是“运动处方”。其二是推广非医疗健康干预。东方网记者了解到,上海将推广“1+1+2”社区工作团队,即1名社区医生+1名自我管理小组组长+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病患者,采取社区综合防治的方式,让他们接受科学健身指导,定期参加体育锻炼,以运动的方式缓解病症。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教授在发言中“体医结合”或是“体卫结合”的理念为何要推广?事实上,许多居民的观念还处在体育就是运动健身,医疗就是看病吃药上面,而没有想到两者结合的好处。德国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教授Franz Bockrath在论坛上就向大家介绍道:“中国人认为通过养生可以治疗疾病,而德国人则会通过健身来防止生病。”在社区医生与体育指导员等加入后,就会向市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健身运动方法,做到:科学健身、有效健身,通过运动健身来使自己健康,更直接地减少疾病发生。今年上海将向880万户常住市民家庭发放“健康大礼包”。“大礼包”包含一本《上海市民科学健身知识读本》、一副简易健身哑铃手柄。每户将发放一套,10月底前将全部发放到户。部分资料来源:《实践·发展·创新——上海社区体育集锦》一书